湖南传统工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 人物专题 > 正文
人物专题
杨经立:弹花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
发布时间:2021-10-11 08:45:35      作者:     审核:  来源:网上易文       点击:

10月10日,央视4套国际新闻频道在常规时间段继续播出了大型人文纪录片——十集《传承》,该栏目主要围绕“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编排制作,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非遗传承的价值和文化。这天播出第三季中第九集的“维系”,讲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西省永修县杨氏弹花技艺传承人杨经立的心路历程和他的传承故事。

杨经立,现年六十五岁,江西省永修县立华村人,年轻时起就学习弹棉花,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靠着这门手艺,他和爱人一己之力养活了三个子女和兴家立业,用杨师傅自己的话说:我以此为荣。

永修县杨氏弹花,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始于清朝康熙年间,世代相传至今。能够流传下来都必然有其立足的原因。杨氏弹花有这么三项规定:“不管出去的还是不出去的,都要遵守祖训家规。第一,在外面不能欺行霸市;第二,不能偷工减料;第三,要做到和气待客。永修县的杨氏弹花一族人,早年就凭借着这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信誉以及和善的待人处事,在江西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名号。数百年来,一直垄断着整个省会南昌的弹花市场。

在弹花师傅杨经立看来,手工弹花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而是要实现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要学好弹花这门手艺可不容易,不但要学会手和槌子的协调性,而且还要有耐心和毅力。”杨经立手上的这把弹弓,跟着他一弹就是大半辈子,可以说见证了他的“心路历程”。以前手工弹花是个很吃香的行当,不需要什么成本,全靠自身手艺干活,所以以前拜师学艺的人还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加速进程,机器制纱机器制棉的强势侵入,手工弹花的没落也已经在眼前了。年轻时的杨经立手脚麻利,一天一个人可以弹三床棉被,经常得到顾客的称赞。

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大家都俗称弹花师傅为“弹匠”。他们在三百多年的传承中,一直严格遵守祖训家规,但凡有违反者,都将被驱逐出弹花这个行当。正因为如此,永修杨氏弹花在江西广受好评和认可,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已经年迈的杨经立师傅,看得出来,他动作已经很吃力不如从前,几个小时下来已是大汗淋漓,但是他的动作之间娴熟有力,弹得是极为认真和仔细。杨经立对这把弹弓的不舍也印证了他活着大半辈子的价值和尊严。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门手艺,现已成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修县杨氏弹花技艺传承人之一。

手工弹花,就是用木槌敲击弓弦,通过频繁的震动频率,把棉花一点点地弹成松软的棉絮,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毅力和耐力。弹棉花的几道工序,除了上面说道的弹,当然还有棉絮蓬松均匀之后,开始压棉牵纱,这个步骤就是用棉线拉出纵横的网络,以此固定棉絮的过程。普通的棉絮一般只用白纱即可,而婚嫁会用到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纱在棉絮上,为的是喜庆,布好纱后,还要用质磨盘均匀地用力压磨使之平贴牢固,这才将一床婚嫁棉被弹好,交付使用。

永修县杨氏族人历经数百年,将杨氏弹花技艺传承至今,靠的不仅仅只是祖辈相传的弹弓,还有踏实做人和诚信立业的祖训家规。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长幼之间的言传身教,父子之间的传道授业,都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种情怀,唯有这份骨肉相连的信念,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血脉传承。

文章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VLVVIO0514E3D0.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