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工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刘华年:创意设计助力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
发布时间:2023-11-20 15:58:14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审核:  来源:       点击:

【摘要】苏北乡村第一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持有一门手艺。这个群体曾是乡村建设和治理的青壮主力。近年来,随着该群体的返乡,也为苏北乡村的手工艺振兴带来契机。通过对苏北农村人员组成数量、就业及分工结构等的分析发现,返乡工匠是苏北乡村振兴可依赖的主要力量。针对苏北乡村手工艺发展面临的人口空心化、环境生态破坏、产业和品牌缺乏等困境,应寻求在现有人力、产业、技术、环境等资源的基础上,引入高校设计志愿者团队,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办法和可以付诸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创意设计;返乡工匠;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设计赋能

引言

目前,就江苏全域而言,乡村振兴的问题在苏北,苏北的问题又在那些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遗产资源相对匮乏的农业型乡村。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之后,2017年,党中央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苏北农村的面貌大为改观。

其实,在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发挥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之后,一批在外打工的乡村工匠就陆续返乡退养置业。这批人当中以60后、70后居多,他们给乡村手工艺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从根本上说,苏北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些乡土工匠人才。尽管当初苏北乡村衰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的背井离乡,但如今看来,只有他们立足乡土安心置业和创业,苏北乡村的全面振兴才可能实现。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主要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8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①。《意见》所明确的方向和内容,为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带来了紧随时代发展的契机。

从1980年开始到2000年左右,苏北农村大部分青年的出路就是学门手艺以谋生:男青年主要是木匠、瓦匠、漆匠、修摩托车等几样,学成后外出打工;女青年主要是学裁缝、理发和绣花,学成后在本地就业。目前返乡的主要是前述一批外出打工的60后、70后,他们基本都拥有一门手艺,大部分人原先在城里从事的基本是家具制作、室内装修、建筑、服装刺绣、修理等手艺行业,这些行业和设计关系紧密,因而为创意设计赋能返乡工匠置业、创业,进而达到乡村手工艺振兴提供较大的可能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而展开研究。

一、关于三个核心概念的阐释

第一是创意设计。创意设计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物化呈现。具体到苏北乡村,即是对现有的乡村面貌、乡村产品、乡村工艺等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设计,使之反映在地生态美学、乡土文化、时代美感。大部分苏北乡村是纯粹的农业型乡村,并不具备苏南地区发达的手工艺传统,文化符号特征亦不十分明显,现有乡村面貌、土特产品雷同。这就需要在村貌改建方面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乡村既有建筑格局、结合当代的材料进行有意识的创意设计,使之具有统一格局和个性特点;在现有产品、现有工艺基础、现有人力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意设计,设计出既具有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态,进而形成特色产业。结合生态环保的要求和返乡工匠的人力资源,使得苏北乡村的手工艺产品开发具有可行性。

第二是苏北返乡工匠群体。主要指传统苏北地区(含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8市)近年来从城市返回乡村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群体。他们以60后、70后居多,年龄大多在50岁至60岁之间。他们当初都是靠手艺外出谋生,在外乡大多从事和木工、瓦工、漆工、裁缝、五金和电器修理相关的行业(如家具厂、服装厂、建筑工地等),或从事与之相关的小本生意。他们返乡的动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在城市未能买房立足,想晚年回乡退养;二是子女、父母老人尚在农村,且子女已经婚育有孙辈需要照看。他们大多精力尚可、没有太多经济负担、有在乡村继续工作的意愿、对养育自己的乡村充满感情、对乡村事务较为熟悉,他们是当下振兴苏北乡村手工艺的主力军,也是对乡村手工艺振兴最为迫切的群体。他们怀有一技之长,稍加引导利用,会在乡村规划改造和手工艺产业创建中发挥巨大能量。

第三是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在之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的升级,主要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就苏北乡村而言,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环境不够美、地方文化特色不明显、缺少绿色环保的在地产业,苏北乡村振兴主要需要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用创意设计武装返乡工匠进而实现乡村手工艺的振兴,正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抓手之一。

二、乡村振兴与设计赋能的主要研究动态

在振兴乡村主要力量的研究方面,顾辉认为返乡农民工阶层由于有技术、有见识将成为农村变革的最大力量,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返乡,本地半工半耕型农民工将超过候鸟型外出务工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②。贺雪峰认为当前农村人口由留守的中坚农民、返乡的负担不重的农民工、老弱病残构成,中坚农民群体和负担不重的农民工群体应当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③。李新平从社会阶层理论出发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施行后的农村人口构成分为存量农民、返乡农民工、农业规模经营者和下乡市民4类,并认为留守的存量农民和返乡的农民工是乡村的中坚力量,农村内生和外来的农业规模经营者将成为未来农村社会最重要的阶层力量,退休返乡的“五老”新乡贤是乡村不可多得的领导、治理力量和外部资源④。

在返乡农民工的研究方面,沈东基于农民工的主体性视角认为,当下农民工匠返乡是一种理性选择的逆城镇化,同时说明当前返乡农民工匠确实是一个较为小众的群体,但从长远看,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民工匠返乡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⑤。韩巍认为,农民工匠返乡是带动资本、技术、管理入乡,同时带动产品、劳动力进城的重要载体,是城乡之间资源互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市场机制在城乡之间配置资源的重要微观基础。同时他指出当前农民工匠返乡创业面临资金缺乏、项目同质化、地方资源配套滞后、高素质创新人才匮乏、人力成本升高五大难题⑥。钱文荣认为,推动农民工返乡首先要回引乡村能人,为乡村治理补充力量,其次要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下乡市民村民化,确保户口迁出乡民能够户口回迁,享受到与本地村民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能够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进而融入乡村⑦。曹宗平认为,返乡农民工往往异地务工数年,积攒了不菲的资金,掌握了独特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人脉,为了长期与家人团聚,抑或报答故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利用老家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主动返乡,他们有能力、动力和定力把手工业搞好,更有信心、决心和爱心把家乡建设好⑧。

在设计赋能乡村手工艺振兴的研究方面,路建彩认为,当下乡村缺乏在乡村建筑、乡村设计、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手工制造、乡村新业态发展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需要高校培育大量乡村工匠促进乡村手工艺振兴⑨。程洁指出,因为乡村工匠的缺位出现了乡村器物制作日渐粗劣化、乡村文化艺术传承后继无人、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内涵三大问题,认为当前农村紧缺器物制造、建筑设计、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人才。在设计赋能乡村手工艺振兴上开出的药方是校村合作模式⑩。丛志强认为,以往的设计赋能乡村手工艺中,多数聚焦于“造物”层面的物质建设,忽视了“造人”维度的提能增信,他提出高校和设计企业参与乡建过程中要和当地村民共商共创共建,以激发村民巧用自身技能、本地材料、闲置空间和本村手工艺文化进行创新创造创业,从工匠赋能、文化聚心和创业续航等方面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手工艺振兴的办法⑪。

从上述的研究梳理来看,研究者认同振兴乡村的力量在于返乡农民工,肯定了返乡农民工在乡村具有的优势,也指出了创业的困难,同时还意识到了设计对于乡村手工艺振兴的重要性。尽管有学者意识到了乡村振兴缺乏工匠,但没有联系到工匠资源存在于当地,缺少对返乡“手工艺人”特质的认识;仅有少数学者强调乡村建设中村民参与的重要性,可是对返乡农民工匠的培育又缺乏关注。

总体上,目前学界很少有人关注设计振兴苏北农业型乡村手工艺的问题,一些关注都集中在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乡村,以及如剪纸、年画、雕刻这些门类在乡村的非主流工匠,并未认识到除此之外振兴苏北大部分乡村手工艺的力量主体。笔者认为,返乡农民工匠是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的主体力量,他们掌握建设乡村的匠技,他们与创意设计有着天然且紧密的联系,只要稍加引导,就会产生极大效能,开创并不断提升当地的手工产业,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因而本文中使用“返乡工匠”一词指代这个群体。

三、苏北乡村手工艺振兴面临的现状

曾经的苏北,五行八作的手艺人走街串巷,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大部分人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如今,走进苏北的乡村集市(图1),仍会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手艺人在摆摊售卖他们的手艺:木制的小板凳、小椅子,竹子制成的凉席、躺椅,藤草制成的锅刷、摇椅,小铜炉、扫帚、簸箕、刀子、斧子、铲子等,不一而足,但购买者寥寥无几。这些手工艺品曾经是乡村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产品,随着工业化产品的冲击,渐渐不为人们所青睐。

▲图1 徐州市睢宁县农村集市上的手工产品地摊(作者拍摄,2021年)

作为手工业时代乡村工匠行的八大作: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和石匠,苏北乡村除了木匠和瓦匠仍有活跃外,其他的手工行当都已渐渐消逝。以笔者出生的兴化市周庄镇邬牛村为例⑫,一个曾有16个生产队共2000多居民的大村落,1980年至2000年间,村里有木工作坊、铁匠铺、瓦匠行、漆匠行、油坊、米坊、豆腐坊等。那段时间,周庄镇乡镇企业发达,有砖瓦厂、麦芽厂、玛钢厂、农机厂、造纸厂等,单造纸厂就有几千工人。镇子周围的年轻人大多农时务农、闲时上班,大部分家庭都富裕起来。农村人富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打家具,于是,1985年至2000年可谓邬牛村大建新房的时代,也是村里老木匠、老瓦匠、老漆匠最为风光的时候,每个人后面都跟着一大帮徒弟,故60后、70后那一代人多会选择木匠、瓦匠、漆匠作为谋生职业。发展的拐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国营和集体企业大规模改制,随之而来的是苏北大量乡镇企业的倒闭,半工半农的生活格局难以继续,有手艺的男性群体开始外出谋生,一批批的木匠、瓦匠、漆匠离开故土。而且,2000年左右,江苏省开始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村不能大拆大建,工匠们没有活干,技艺资源外流成为必然。几乎同时,许多城市从1998年开始房改和售卖商品房,城市出现大量的房屋装修需求,手艺人组成装修队一拥而入。当时,80后、90后一代人又赶上高校扩招,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和各类高职院校,毕业后又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传统的乡村手艺越少人问津,农村手工业自然也就衰落了。2010年左右,国家愈加重视非遗保护和工艺美术产业,苏北乡村一批特种手工艺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产生了一定的效益,如徐州马庄香包产业、宝应鲁垛镇刺绣产业、如皋市顾庄村盆景产业、兴化竹泓镇传统木船制作产业、溱潼砖雕产业等。但苏北农村大部分是农业生产村,主流的手艺人也都是瓦工、木工、裁缝之类,他们大都外出务工,近年来方有部分返乡,返乡后从事的也都是和建筑相关的装潢等行业。老一代的木匠师傅们成了留守人员,靠着生产一些小桌椅等生活物件在集市兜卖获取一些微薄利润,但这些老手艺人生产的手工艺产品缺乏品牌,产品比较粗超,缺乏文化特色,更缺乏营销办法和手段。要振兴这类农业型乡村手工艺还得另辟蹊径。乡土手工艺,大多没有高超复杂的工艺流程,原材料也多属乡土常见之物且基本取自身边的自然资源(图2),乡土工匠也是农时务农、闲时务工⑬。即使在今日,振兴苏北乡村手工业形成的半农半工模式仍然是最佳模式,恢复和做强乡镇企业就目前而言不太现实,不过若依靠返乡工匠建立乡村手工产业似乎是可行之路。

▲图2 徐州市沛县集市上售卖手工板凳的老木匠(作者拍摄,2021年)

乡村手工艺振兴的根本在于人,没有人则一切无从谈起。根据江苏省第七次人口普查苏北各市下属县域人口数据,可从户籍与常住人口差中管窥到大致的人口流失情况(表1)。苏北乡村目前面临人口“空心化”的问题,学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大多在苏南打工。除了外来的大学生村官和少量村干部外,常驻乡村的基本是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返乡的农民工匠大多是50岁至60岁在城市未能买房立足的群体,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儿子是第二代外出农民工匠,媳妇大多在集镇买房居住和务工,孙辈在乡镇读书,他们常年往返于集镇和乡村之间,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种地,一边干零工。

四、振兴苏北乡村手工艺的前提

要以返乡工匠为主体实现苏北乡村手工艺的振兴,笔者认为要从下面3个前提出发:

首先,要了解村民构成结构、能量、振兴乡村手工艺的意愿。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的意愿较弱;20岁至40岁的年轻群体不愿在村庄居住;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不愿离开土地,但能量较小;返乡农民工匠群体上有农村老人需要照顾,下有集镇读书的娃娃需要照看,自己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他们是最希望乡村手工艺振兴的群体,只有乡村手工艺振兴了,他们的子孙才能回来和自己在一起,才有在地的事业可以作为。因此,只有他们才是乡村手工艺振兴的主力军。

其次,要明确返乡工匠在振兴乡村手工艺中的优势与劣势。苏北返乡的农民工匠大多是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型人才,且由于常年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子女也已结婚成家,没有太多负担,年龄也不算老,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与一起外出打工并在城里买房落户成为新市民的同辈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经济头脑不算发达,创意创业意识较弱,存有一定的小富即安思想。虽然有的人对创意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但要么是在别人既定的设计下和指挥下的被动施工,要么是抄袭别人的设计,自己主导设计和创意的项目几乎为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缺乏创意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此外,他们还缺乏创业的资金。这些都是目前返乡工匠在振兴乡村手工艺中的劣势。

再者,要将返乡工匠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一是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乡镇和村级政府组织他们参观手工产业成功、村容治理有成效的示范村,观看宣传片,强调创意设计在乡村手工艺振兴中的重要性,对于有建立手工艺产业需求的返乡工匠根据其计划书给予免息贷款和免税的政策支持。二是引入校村合作机制。目前高校设计专业的师生都有建立设计实践基地的诉求,在地高校和职高院校应鼓励师生服务乡土、将研究论文写在乡土大地上。采取在乡村建立实践基地、乡土手工艺研究工作室的形式,组织返乡工匠参与其中并给予一定经济补贴,教师、学生、返乡工匠采取互相探讨的形式开发乡土手工艺产品、制定改造乡村的计划。先以村容改造作为实践试验,在村容改造的过程中返乡工匠找到创意设计的自信心并逐步掌握设计的方法。待时机成熟,实践基地、研究工作室可以孵化为手工艺产业公司,以返乡工匠为法人和主体进行手工艺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适时动员在乡镇务工的年轻媳妇回村参与网络营销工作,同时不断加强高校和乡村的联系,形成一个院校和乡村互赢的良性循环体系。

五、创意设计助力振兴的总体理念和具体举措

和城市工业产品创意设计不同,苏北乡村的整治和手工艺产品开发首要的是要注重生态环保、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其次才是体现时代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功能性。故手工艺创意设计要以恢复生态、恢复乡土文化、促进农业生产为己任,不能纯粹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出现以破坏生态和伤害农业为代价的伪振兴。

同时,当下乡村手工艺的创新设计需要避免两个问题:主体的屏蔽与权力的展示⑮。所谓主体屏蔽,即在乡土手工艺创意设计过程中作为乡村主体力量的乡土工匠被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其中,这样的设计赋能乡村工艺的模式将是不可持续的。忽略在地乡土型工匠设计师的培养,将无法提升乡村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和造血功能。所谓权力展示,是指乡村设计中存在的政府主导、商人和设计师配合的模式,主体村民和村落的核心地位被剔除,呈现出一种从上而下的“示权型”设计现象,变成门面工程、政绩工程,与中央乡村振兴的要旨所背离⑯。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采取从材料和空间激发设计灵感、从技能激发设计灵感两种理念。一是面对既有的材料包括当地的自然材料和废弃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如何变废为宝、点石成金,激发全体村民的参与智慧;面对乡村现有的公共空间和废弃空间,全体村民思考需要什么功能的空间、什么形式的空间。二是乡土工匠在面对现有材料和空间时,要思考自己所掌握的技艺“能做什么”。

根据调研发现和研究,笔者认为具体的举措有以下4点。

第一,以改变手工艺生产环境为起点,培育返乡工匠的创意设计能力。这可分为4个步骤执行。一是由县级以上政府主导在媒体和网络发布乡村改造招募令,招募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入驻乡村,服务队所在高校需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给予荣誉支持。要求服务队派出1名以上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10名左右实践学生,要求入驻乡村1年以上,村委会负责安排食宿和工作室。二是由村委会招募返乡工匠志愿者,并承诺给予经济补助。三是由服务队联合返乡工匠志愿者共商、共讨,结合本地的材料、废弃房屋和空间、废旧物品等设计具体改造方案。四是方案通过后,由服务队和工匠一起动手实施改造工程,既培育了返乡工匠的创意设计能力,又使高校师生得到实践机会,可谓双赢。政府及时宣传、推出样板,使更多高校和返乡工匠参与其中。但乡村建设并不等于建设乡村,乡村有着有别于城市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习俗等,其现代性转型不能照搬城市模式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融入建筑与景观原型体现地域特色,推动乡村整体发展⑱。

第二,以乡村创意手工工坊为孵化器,培育手工艺产业公司。有了改造乡村的实际经验后,返乡工匠的创意设计自信能力大大提高,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高涨,会需要更多的项目来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政府再次向高校发出建立乡村手工创意工坊的志愿者招募令,让高校师生和返乡工匠根据所擅长的手艺建立相应手工工坊,共同研究、开发手工产品,就地取材、就地取艺、就地生产⑲,工坊根据苏北乡村具有的木工、漆工、金属工艺、竹藤编织、裁剪刺绣方面的工艺传统,运用乡土材料,加入现代创意设计因素,设计出具有新形态的手工产品,并运用“淘宝”“亚马逊”等网络销售进行试卖,选择其中市场好的扩大生产,建立手工业公司。

第三,以乡村农土特产为依托,进行包装设计并设立品牌和营销网络。苏北乡村历来农业较为发达,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一直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由乡村创意手工工坊的返乡工匠们(此时可能已成长为乡土设计师),运用智慧进行乡土包装设计,进行网络试卖,选择成功的设计方案加以推广,进而建立乡土品牌。对于包装策略,国内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挖掘地方文化、生态、地理等符号资源和包装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案⑳;也有研究者提出利用乡村传统的包装材料进行重新设计的方案,重新梳理提炼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乡土元素,以“非遗+农产品”为介入点,用“乡愁+绿色生态”为大核心要素融入当下生活美学㉑。这些理念可以借鉴使用,用创新设计让农产品美起来,以彰显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集中乡村各种力量,分工合作,建立农业强、环境美、产业兴的乡村格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里的各种力量。村里的老人们可以在卫生清洁、绿化种植方面贡献力量,中青年女性(如媳妇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参与到营销之中。返乡工匠除了设计和生产外,因为对乡村事务比较熟悉,可以参与到村务管理中,达到村民自治的目的。在外打工的和做运输物流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利用自己往返城乡的便利将产品介绍和运输出去。从乡村走出去的新乡贤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乡村和城市之间牵线搭桥。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设计赋能乡村的项目将主体性村民排除在外,仅仅以精英设计师的眼光对乡村进行改造,这不但会造成村民的抵触情绪,还存在对原有乡土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破坏的嫌疑。乡土工匠本身就是苏北乡村文化组成的部分,他们对乡村熟悉,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土手工艺开发中,无疑能增强乡村内生力量的发展,实现乡村高质量、有文化、可持续的发展。设计赋能返乡农民工匠的策略,本质意义上就是培养乡村本土工匠型设计师,通过本土的人才、材料、技艺(技能)、环境的合一,来形成苏北乡村的独特文化景观,以传统手工技艺、设计技能和本土文化创新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由于苏北乡村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乡村的特点,也不能简单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不但要从整体上探寻苏北乡村整体地域生态、文化生态特点,还要从局部和焦点上找寻特色。正如整个苏北村庄,除了徐州以外大部分都为水网纵横的平原型地带,水产丰富,木工基础较好,而且具体到每个村庄,具体的产业基础、文化基础又各有特点,或可借鉴一村一品、一镇一种手工产业的模式,分门别类地发展。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工匠制度体系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8AZD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华年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手工艺史论、美术设计。

文章来源:https://www.ihchina.cn/luntan_details/28508.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