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工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戴雨享:创意的锐度——陶瓷壁饰课程创新性思维
发布时间:2021-11-08 08:30:06      作者:     审核: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点击:

陶瓷壁饰是一门启发学生们创新创意的课程,与以往传统壁饰注重叙事性、故事性、装饰性的理念不同,是注重创新性、抽象性、概念性、人文性、艺术性的表达,强调实验性、自我性、开拓性的创新教学理念。激励学生勇于尝试以往没有过的激情、率性、实验精神,突破原有知识储备,挣脱自我的束缚,开拓壁饰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新视野、新表现,给自己打开一扇未知的壁饰艺术之窗……

陶瓷壁饰的表面呈现效果丰富,既有天然的泥质肌理及色彩效果,亦有偶然热闹的窑变釉彩,在作品的创作设计上我们不再单独地追求过去所呈现的平滑与浮雕。在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应强调材质的自然的有机构成,通过材料的特性及细节来表现创作者的情感状态。

陶瓷壁饰的泥性有着最具表现力及扩张力的材质语言。其有着如龟裂、重叠、突兀、撕裂、及粗糙自然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可以脑洞大开,放松自我,实验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方法和思路,大胆尝试勇于实验,不择手段地运用各种工具、现成物或者直接创造的工具或者物件,展开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只为能够产生未见过得纹理和形状,或者状态,最后配合丰富的釉色及窑变的烧制,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陶瓷材料艺术效果,呈现具有艺术感、创意感的当代意识的陶瓷壁饰。

陶瓷材料其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美感和自然肌理在公共空间内与建筑装饰中的光因素相辅相成,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陶瓷壁饰课程,可以从几方面个方面进行成型方法选择 :

其一是通过泥料色泽的变化与室内环境相结合,起到突出视觉焦点或者衬托室内整体氛围的作用 ;另一作用则是通过肌理的节奏变化来增加其环境的细节特点。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陶瓷壁饰课程首先采用了陶泥最本质的颜色 红、黑、白、泥土本色这几个的颜色组合来突出其色彩效果,同时通过“褶皱” 的肌理或者其他制作出的个性肌理来体现壁饰课程的第一阶段的训练。

尝试将泥土与其他材质相结合来表现,本次创意设计采用的是钉子与陶泥两种材质。用泥浆使它生锈,给人一种斑驳的压抑之感;而红色泥片却更抢眼,给我们一种积极的感觉。

视觉产生形式感很重要,设计出的作品必须要富有生命力。用钉子象征束缚,象征固定思维,象征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勇于突破。红陶泥片象征一种勇气,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

形式感是课程主要的画面构成训练,艺术作品的形式感是指艺术作品的抽象形式结构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感受,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形式美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美感定式。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感的产生依赖于艺术创作者对形象构成诸要素的归纳、提炼,注重自然形式和社会生活现象在主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形式感一般要求符合自然规律、文化传统和适应人的感官快感的形式。形式感注重情感的传达与表现,注重人们对于形式的“感觉”,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即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

艺术家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当中。清代绘画大师石涛就提倡 “搜尽奇峰打草稿”,言下之意就是要求艺术家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体验生活,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审美感受会不自觉地内化与作者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如果石涛没有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他就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创作性的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也不可能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形式感促成了艺术创作者的感受体验的分化、积累与表达。当艺术创作者的感受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艺术作品的创作阶段便随之而来。创作阶段是艺术创作者对感受体验进行概括,并据此对与这种感受体验相符合的感性形式进行探索的阶段。这种探索的过程更加类似于一种情感投射,创作者将创作情感投射于特定的形式之中,促成了艺术创作者感受体验的表达。

艺术作品形式感所传达出的情感也在这种滚雪球式的多次审美创作中不断积累与壮大。这种“情感”已经超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层面的含义,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经验性、目的性的认识架构。因此。这种注重形式感的构图训练,有助于学生将对具象转换成抽象图形进而投射到壁饰画面中,不断表现,不断突破自我的以往知识贮备,在审美创作中,挑战自我,不断提升审美情感性依靠形式感进行表现、传达、衍生,上升至一种先验性的审美期待,在训练中完成提升审美以后,达到艺术作品的审美洗礼,慢慢颠覆以往并改变以往的审美经验,从而产生新的审美经验与情感态度。也是陶瓷壁饰课程希望达到的目的所在。

艺术创作的主题思想是为传达意境的媒介与载体,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是我们为表达某种思想、传达某种情感、反映某种现象为线索。

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及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意境的目的最终是用来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而且在陶瓷壁饰创作过程中意境是作品画面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由艺术作品中的整体样式决定并通过作品的主题思想直接呈现出来的。依据一定的主题思想,通过选用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泥性立体浮雕语言的形式,即形、色、材、质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壁饰作品画面以外的形式意味,具体的说是主题思想得以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主题思想的补充和完善,是主题思想语义的延伸和延续。

任何物体放在其他物体中间,必然会受到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环境色对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在物体的暗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光源越强,环境色反射就越强。物体之间距离越近,环境影响就越明显。物体的质地越光滑、颜色越鲜艳,反应环境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就减弱。环境色对物体暗面与亮面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亮面反应的主要是光源色,暗面反应的主要是环境色,同时环境色也更加丰富了暗部色彩。

在陶瓷壁饰课程中,肌理和釉色是展现作品关键的部分,由于陶瓷泥土的特殊性,可塑性,对于制作肌理具有天然的痕迹效果,可以制作出各类可能想到的、偶然呈现的、重叠产生的、有意为之的等等肌理,对开拓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带来积极而有意义的成效,肌理为完善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创新性提供重要的步骤和前提。

釉色对陶瓷壁饰作品的最终呈现提供重要的视觉美感及主题思想的完善,从传统材料语言的技法层面上升到对情感与观念的主观性表达,从而更加注重材料语言本身传达出来的对画面精神性的表达,以及从画面精神性的表达向画面文化性的表达延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语言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肌理表现效果,一幅壁饰作品中不同的材料与肌理表现赋予绘画作品对审美主体产生特殊而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精神共鸣,无论是软性材料与硬性材料的相互交织还是细密材料与粗疏材料的疏密对比,这些都无不赋予壁饰作品在不同的物理特性的交融中所呈现在审美主体眼前,产生丰厚的视觉语言及审美价值。

随性肌理、干裂的泥土、编织的肌理这些材料表现都是通过不同工具产生的视觉感,在画面之间进行材料的转换与碰撞从而把作为空间状态的画面,通过肌理对比、色泽色调、形式语言、粗疏材料等构成壁饰作品的精神个性与独特风格,从而建立了新的空间概念,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固定的观察方法和构图形式并给予陶瓷壁饰新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取向。

观念强调艺术通过作品对非惯常物体和大众媒体形式的使用来体现出的丰富创造力。试图呈现的是一首关于日常生活的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在艺术生态之外存在的更加多样而广泛的传播模式。

“观念”所选择的作品在内容、形式、意图、概念等上是多样的,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以及由其宏大的艺术视野所体现出的高度原创性。

“观念”是对作品进行选择的核心标准,也是对优秀艺术进行判断的根本标准,即艺术家的勇气、人性、真诚和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在构成一个带着批判性目光去发现自我的直觉,并与灵感不期而遇的状态。

除作品之外多角度的延展呈现,构建深层次的视觉语境,以及对纪念碑性、创新性、唯一性等艺术中的观念和意义提出质疑,从而探讨何为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陶瓷壁饰的造型设计应从观念、空间、创新意识出发,应综合考虑未来建筑环境中的光源配置,色彩搭配及综合处理等诸多因素,通过壁饰的视觉画面形式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其不仅只为一种壁饰装饰来满足初级的感官及精神需求,而更应是一种指向于精神领域的建筑装饰,一种适应当代艺术语境的呈现方式。并构成一个鼓励学生带着批判性目光去发现自己的直觉,并与灵感不期而遇的创意课程空间。

陶瓷壁饰创新理念是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习和理解当代艺术所能够呈现的样貌。它们是相通的,通过非同寻常的原创性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共同呈现艺术在生活中重要的多样性、时代性和艺术性,创作突破自我的画面激发关于“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想象,向我们讲述着艺术是什么,以及将会成为什么,可能会呈现什么。

虽然所有作品在内容、形式、意图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我们期待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一个从未触及的视觉感受以及创作体验……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rgXzRMcCCEHjPTqj-4E2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