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工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解读|吕品田:《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
发布时间:2021-09-08 08:07:28      作者:     审核: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点击:

吕品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批评,尤其重视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这个以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增长为发展诉求的时代,比起“人工智能”“网络媒介”或“数字化生存”等时代感较强的主题,手工劳动作为一种传统生产方式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欢迎,重提手工劳动似乎也有些荒谬。基本的理由是它不可能在短期内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快速增长,也不可能为人们无休止的消费欲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时人对它的更多理解则是手艺人的营生之道:满手污垢,汗流浃背,费心折腾下来的也不过一些蝇头小利。就现代发展而言,手工劳动似乎逃不开被淘汰的境遇。


从物质生产到艺术实践,手工劳动受到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全面挑战和打击。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随之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许多困扰当今世界的问题也因此产生。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破坏、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等问题更近距离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加上实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变本加厉地干扰社会环境。总之,随着这些实际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化。重提手工劳动已和改善现代文明结构、改善当下生存状态现实地联系在一起。在危机四伏的现实处境,人们不得不在持续发展的主题下关注劳动或生产方式问题。重提手工劳动,寄寓着人们深切的当代诉求。

重提手工劳动,首先着力于当代人文诉求。诉求之中包含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向。从历史实践来看,手工劳动与其它工业生存形式相比,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低消耗、低污染和分散、灵活等经济方面的优势,还具有诸多社会人文方面的优势。例如可以博采人文资源、丰富劳动形态、突出地域特色、打开就业渠道等。这一切都有助于自然生态完整性、人类文化连续性和人自身发展完整性的维护。



诉求之中更包含改善人的生存状态的意向。当科学技术逐渐解放人的双手后,关于劳动的意义、目标和方式等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其重要性不仅局限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更表现在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哲学方面。劳动之所以不可一日无,在于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人是自身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自我创始于劳动,自我实现于劳动,只有在创造文化的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今,日益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们,不得不面临如何造就自己,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人生问题。

吕品田《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这本专著的讨论焦点,就是力图在文化哲学的视野里和现代文明的当代阶段上,以马克思的哲学人类解放论和实践观点为引导,综合美术学、设计学、美学、技术哲学等学科思想,思考手工劳动对人生活的积极意义,探寻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人文实践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生产旨趣。在本书的领域中,手工劳动超越了现代经济学模板,旨在让人的生命以手工劳动的形式存在一定创造性意义,而非空虚无聊地生成。它针对的是现代世界文明的技术理性倾向,切实地在人的日常生活领域去构建一种拥有协调和补偿作用的审美机制。面对新的历史境遇,它将重新审视手工劳动中人与工具的关系,在继续保持劳动人文的基础下突出其审美倾向,改变被现代生产方式所扭曲的价值观,把手工劳动重新带进大众日常。随着这种实践方式的改变,由经济利益目标转向生活审美目标,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将会复苏于现代情境。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生产方式通过自动化的推进而不断改变,影响着劳动的实现性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现实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面临虚拟化趋势的挑战。因此,重新审视手工劳动中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人文特性和意义是有必要的。

从人类最早揭示自身历史的那天,手就决定了劳动的“手工性质”,确立了它的基本框架和人文意义。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也集结于手。这些关系赋予手特殊的结构特性——身体性和精神性、自然性和文化性。手的这种综合结构特性,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的发展影响是绝对性的。一方面它对劳动所涉及的全部方面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对于人自身的发展,及人在劳动中自身形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也始终起着根本性的保障。比起现代工具,手工具最重要的特点不在于结构、机制和形态上的简单,而在于它需要“在手”。

所谓“在手”,即握在手里使用。从现代技术眼光来看,“在手”对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手”作为手工劳动现象,平常而朴素,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意义。首先,它意味着人和工具物我一体关系的确立。工具对人的延伸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切身的、具体的和个性化的。再则,“在手”意味着人和工具进行物我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善待。于人来说,人的身体获得了特别的物质延伸,获得了特殊的能力。于器具来说,它本身的物体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人的掌握中,器具与人的生命本体相互联系,融入了人的“体温”和“气息”,获得了人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手所呈现的活动性和作用力,构成手工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技术相比,除了“在手”外,手工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于它需要“在身”。所谓“在身”,就是凭人自身的工夫和力气干活。以现代技术观点来看,“在身”和“在手”一样,体现了手工劳动方式的自然性,是限制技术发展的巨大障碍。但无论如何,这是手工劳动区别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又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手工劳动在今天具有特别意义的缘由所在。手工劳动在今天还被人们需要,是因为它具有自足性,直抵人的生存意义。从根本上看,“在身”所暗喻的是人作为完整自足的生产力所呈现的生存状态。

今天的手工劳动,不再是必要的生存手段,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重提手工劳动另具深意。对于现代人而言,人在劳动中的主动地位受到来自现代生产技术的挑战,它不断消除劳动中的自然性,日益脱离生命本体。现代生产技术使人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也使人丧失精神寄所。控制自然的技术越发达,人的灵性就越丧失。物的价值越增值,人的价值就越贬值。手工劳动作为审美和艺术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信息时代的总体文明结构中需要重新被历史确立。

从旧时的不得不劳动到今日的不能不劳动,从不得不动手到不能不动手,人类在劳动方式的演进中不断成就自我,完善自我,也真正认识自我。在现代技术让人们日益摆脱劳动的今天,重提手工劳动并非试图扭转历史,而是通过“在手”和“在身”,实现自我人性的回归和艺术化的生存,以身心力行地创造活动来营造审美氛围。随着技术自动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扩展精神生活空间、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愿望愈发强烈。为此,我们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指向上,充分认识和把握手工劳动在完善社会文明结构、健全人格构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人文意义。应该在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培养手工创造能力、鼓励手工艺术创作、开展系统学术研究和媒体宣传等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推动。

原文“手工艺的人文精神:读吕品田《动手有功》有感”(作者:龙宗煜)刊载于《民艺》杂志。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_Y9p45dmdKYEOKFuOYQ6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