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工艺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成就斐然
发布时间:2018-12-14 13:18:31      作者:邱春林     审核: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

冯伟作品:争春(寿山石雕)

9CA2

俞日华作品:喜盘(竹编)

吴光荣作品:紫砂壶

   中国工艺美术四十年来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文化贡献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不仅延续了工艺文化几千年来的灿烂辉煌,而且创造了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应有的文化高度。全行业每个人心中都爆发出了极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股潜力之大一是源于每个人内心都有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二是因为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普遍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中国工艺美术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其他经济、文化领域的进步是同步的,值得肯定的是,它并没有因为大工业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强力挤压而出现一蹶不振现象,反而不断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逐步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实践领域,甚至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典范行业。

   工艺美术四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首先一个值得肯定的就是体制改革的成功。犹记1978年之前,老百姓的生活还时刻离不开粮、油、布匹等票证,甚至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属短缺物质,那时候中国的工艺美术生产还是由国家统一管理,主要瞄准海外市场去换汇,国内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很疲弱。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消除“文革”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消极影响,国家在政策、资金、出口贸易、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方便措施,推动外向型的工艺美术生产扩大生产。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以国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个体户和乡镇企业为辅,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生产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机构改革势在必行,1987年成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标志着工艺美术的管理政企分开,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向行业组织管理。到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工艺美术行业的体改走得又快又彻底,在三五年内我国大部分国有和集体工艺美术企业都改制或关停并转。在经历了三五年生产停滞期之后,市场经济自然催生出的民营和个体工艺美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工艺美术生力军。至2000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法人单位成立了2.5万个,是改制前(1999年)总数的5倍多。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我国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仅仅49万人,1983年为62万人。2004年全行业从业人员增至160万人,到2006年则突破258万人。从2002年至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和销售迎来一个罕见的“黄金十年”,年产值最终越过了万亿元大关。

   四十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虽然产品丰富,但样式还显传统老旧,海外市场也局限于十几个主要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工艺美术的生产充分利用了全球化的市场机制,面向世界各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本身不仅具有中华手工文化的特质,还具有很强的时尚性。不少制造业的国际品牌机构主动与我国工艺美术家合作,开发出引领世界潮流的新工艺产品。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被开发出来,逐步形成体量巨大的工艺美术聚集区,比如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陶瓷市场和最大的玉雕产区、古典家具产区、木雕产区、刺绣产区、水晶产区等,年生产总值在亿元以上的工艺美术产业聚集区遍布全国各地。各大名城中的很多文化街区成了展览展示该地名优工艺美术品的窗口。专业化市场同样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工艺美术专业博览会或新品推介会可以达到每日都有。工艺美术产业的聚集促进了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提高,人才流动自由,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市场经营越来越规范化。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工艺美术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属性。工艺美术的生产在创意推动下,不断向社会推出时尚工艺品和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激活了“80后”“90后”的时尚购物热情,同时也激励到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工艺美术日用品和收藏品的消费需求。

   中国工艺美术四十年来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重要。工艺美术原本就具有工与艺、用与美、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当上世纪90年代初工艺美术生产卸下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包袱,重新向纯手工生产方式回归的时候,在文化上也实现了历史性的回归。工艺美术生产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再度沿着自发性强、自主性高、灵活性大的经济运营模式在发展,相应地,工艺美术文化也得以重现其本色。当然,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并不是与历史反向而行,而是保持着“制随时变”的高度开放姿态,而且目前正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从纯手工生产到利用简单机械辅助的半手工生产;从独立手作到分工合作;从家庭副业式经营到专门的手工作坊和大型的股份制企业管理;从沿街叫卖到前店后厂式,再到体验店、“公司+农户”“互联网+”等销售方式。不仅产品本身的类别和审美差异性体现出文化多样性,工艺美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都体现丰富的文化差异性。今天中国工艺美术在发展中保留了历史上最为核心的“文化特质”:依然重师徒关系,学徒人格的养成方式和行业规范与儒家的精神可相印证;生产依然重视因材施艺,崇尚“浑然天成”的审美趣味,与中国道家精神高度一致;手工劳动沉静、自省和自律,慢生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禅宗的修行异曲同工。特别是最近20余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已经走在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前列。

   四十年来,中国工艺美术的传统技艺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是突出成就之一。为应对经济、技术一体化对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1989年江苏省无锡市率先制定了《无锡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随后,江苏省颁布了《江苏省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全国各省、市也都陆续出台了落实该《条例》的实施意见、细则或办法。工艺美术的可持续生产一方面与人才培养有关,另一方面与原材料供应有关。从1979年开始至2018年,我国共评授了7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此殊荣的人数达到532人。自2006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896人。除此之外,由近万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成了支撑工艺美术生产和创作的中坚人才队伍。21世纪初,我国本着科学管理、适量开发、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思路已经出台了各种条令和地方性法规,对我国珍稀原材料如和田玉石、高岭土、红木、紫砂矿、寿山石矿等进行了及时保护,有效延缓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改变了工艺美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创意创新要效益。

   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要紧跟社会形势,任重而道远。工艺美术的生产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精细研究社会分层和消费需求;加强各平台经济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大力度扶持本土工艺美术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增强创新活力,以创新兴产业。我们要看到,工艺美术在文化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与大工业化和智能化生产相比有其鲜明优势,要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在人文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解决就业、治愈都市焦虑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ihchina.cn/8/56967.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