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编号: |
Ⅷ-211(国家级) |
公布时间: |
2011(第三批) |
所属地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
类型: |
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
保护单位: |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传统工艺名录编号: |
Ⅰ-JJJZ-15(国家级) |
公布时间: |
2018 |
项目简介:
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吊脚楼(又称“转角楼”)建造技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被专家学者称为古建筑的“活化石”。
转角楼的建造,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唐宋,彭氏政权统治湘西后,转角楼开始全面发展。清雍正年间解除梁柱、盖瓦之禁,转角楼又广泛流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居住条件有较大发展,转角楼的建造技艺达到顶峰。但是,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转角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承区域及传承人严重萎缩,目前,这一传统建筑仅分布在永顺县泽家、石堤、车坪、颗砂、芙蓉等少数乡镇,传承人减少且后继乏人,传承活动难以为继。
转角楼的建造技艺工序很多,主要有:备料、加工、排扇、上梁。土家族转角楼多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四面均有走廊,悬出的木质栏杆上雕有万字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六棱形、四方形,底部雕刻有绣球、金瓜等各种图案;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手工技艺的特色。
转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吊式转角楼、双吊式转角楼、四合水式转角楼等,具有无坎不成楼、无瓜不成趣、不转不成楼等建筑特征。结构独特,形式活泼,是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传承人简介:
姓名 |
级别 |
批次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彭善尧 |
国家级 |
第四批 |
男 |
1940.03 |
土家族 |
传统技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
万玉其 |
省级 |
第三批 |
男 |
1949.11 |
土家族 |
传统技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